程曦兩位創辦人黃士軍、張榮貴在26年前共同創業,一位精於經營管理,一位以技術見長。黃士軍說,與張榮貴不是因為兩人的「相同」,而是因為兩人「不同」而合作。創業過程就是一直不斷「砍自己」,要用更好的服務,砍掉會被別人取代的服務。
張榮貴原來在一家公司任職,想找好友黃士軍來當同事,沒想到兩人理念契合,決定一起創業。一開始辦公室在黃士軍念研究所時租的學生宿舍,兩人還去學校與補習班兼課,賺錢養公司。
兩人共事多年,是否會有爭執,黃士軍笑說:「天天都在吵。」因為兩人個性不同,面對市場變化,如何帶領公司往前走時,經常爭論不休。張榮貴表示, 自己是技術出身,會以技術出發點看問題;黃士軍則對市場有高敏感度。但不管爭論或協商,都是為公司長遠發展,不會影響彼此的感情。兩人的分工,除展現在程曦的策略方向,程曦為發展AI而成立了人工智能公司,就是由張榮貴出任董事長。
身為國內客服系統的領導廠,程曦除希望協助中小企業進行數位轉型,善盡企業社會責任,程曦在600多位委外客服同仁中,聘用60多位身障員工,其中包括約十位脊椎受傷的重度身障同事,對行動不便的員工,程曦也協助讓這些同事在家上班,同時聘請專人,專職協助身障者進行教育訓練。這些同事一樣要進行績效考核,並安排到公司受訓,一起參加活動。
至於AI持續發展,是否會引發搶現有員工飯碗或道德危機, 張榮貴認為,這些問題一定會發生,AI確實可以取代部分人力,但無法完全取代,資訊化讓人從重複性工作中解放,員工可以將經驗模型化,或透過人機協作,從事更高價值的事情,也就是職能大調整時代將來臨。
張榮貴表示,AI技術將發展成一個普及性的工具或技術,產業可以透過這些工具與平台發展智慧應用,所以AI技術也會成為做系統開發與發展的必要技能之一。至於道德危機部分,其實產業、政府或各組織一直都很關注,去年中華軟協及程曦發起「AI倫理自律宣言」,邀業界共同簽署,這也是國內首次透過公約,讓產業一起規範AI發展的準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