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位鞋公司的老闆與朋友住宿於飯店,在晚上時向飯店的廚房叫比薩,卻發現廚房已經休息了,鞋公司的老闆對自己公司的服務文化很有信心,於是就建議朋友打電話給公司的客服訂購比薩,朋友雖然懷疑,但還是如老闆所說地打了電話,向客服人員說:「現在很晚了,我和朋友非常地餓,我們想要訂購比薩。」客服人員並不知道此通電話來自老闆的指示,在聽到這樣的要求後,幾分鐘後給了一份名單,名單上有飯店附近營業較晚的比薩店,老闆的朋友對客服人員的服務非常震驚,但老闆本人並不意外,因為公司的營業目標就是:「傳遞幸福」。
目標導向的組織很清楚自己的立場、激發利益關係人的長期願景、並且和員工及客戶建立信任關係。對許多公司來說,客服中心是建立信任的主要管道,因為客戶通常只有這個方式與公司聯繫,因此,客服中心如何提供客戶體驗,考驗著企業的品牌承諾。
客戶的第一印象
客戶進線到客服中心,他將獲得甚麼印象?電話是由客服人員或自動化系統接起?電話很快地被轉接到正確的人員或是經過漫長的等待?當客戶與客服人員對話時,客服人員是熱情、有同理心的?或是語調生硬、粗魯的?客服人員是真誠地想幫助客戶解決問題?或機械式地回應:「很抱歉,這是公司政策,沒有什麼我能做的嗎?」若客服人員無法解決客戶的問題,客戶必須繼續等待他人的幫忙?或是原來的客服人員會留在線上,將客戶轉接給另一位客服人員,並且協助該位客服人員迅速了解狀況?
上述的問題能指出公司是如何將目標付諸實行,以及如何令客戶感到安心、被重視、有信心、充分被告知的,上述這些正是客戶信任的關鍵驅動因子。
目標導向的員工
目標導向的員工指的是組織領導人願意將責任下放給員工,讓員工對客戶負責,員工會因此感受到被尊重、被接納、有自信且安心的,同時也了解到他們的工作是如何幫助特定人的生活,「客戶」不再僅止於「客戶」,對他們來說更是一個有感受和需求的「人」。案例如下,一家跨國性質的大銀行,請一位曾向銀行貸款的小公司負責人前來,與貸款部門的員工分享此筆貸款是如何改變他的生活,不久之後,員工績效有了顯著地提升,因為員工更加了解他們所幫助的客戶,他們從單純的交易處理人員變成客戶服務的專家。
目標導向也意味著藉由建立客戶信任的指標來考核員工,傳統的指標如:平均通話時間、每小時通話數,用意在測量員工的速度,但往往使得員工的利益與客戶的利益有所衝突,而目標導向的指標則與客戶服務的結果一致。案例如下:一家公益事業機構將平均通話時間進一步拆解成三個部分:通話時間、等待時間、通話後的作業時間。經理人可透過這些詳細的數據,針對客服人員的特定行為進行指導,以改進客戶服務,而不再僅專注於如何降低指標的數值。四個月後,每通電話的可變動成本降低了10%(每年節省了310萬美元),客戶滿意度則提升了15%。
成功的五大支柱
營運客服中心的方式是形塑客戶體驗時不可或缺的,成功的方式包含以下五大支柱:
- 目標:定義組織的立場以及什麼樣的價值領導著行為?
- 組織結構:授權員工創造性地思考及行動,以解決客戶的問題。
- 員工:具有同理心、高度投入、被訓練成能提供非凡的客戶體驗。
- 企業流程:鼓勵一致性但保有彈性以應付特殊客戶的需求。
- 技術:透過CRM工具獲取可靠的數據、一個專門分析數據的團隊、一個提供客戶訊息的整合系統,令員工得以建立客戶的信任
從一致性的領導觀點來看,五大支柱的基礎為強化員工投入和客戶投入之間的連結,當主管能夠善待員工,也會讓員工更加地善待客戶。一個目標導向的組織會將組織目標與利益關係人連結起來,透過這些連結,組織可以維繫客戶、達成績效、促進成長。
文章來源:Woody Driggs & Jeffrey Stier (Posted November 2015) Putting Purpose into Practice